[这场变故对皇位的影响,真是大到没朋友] 你说那会儿,1449年土木堡一战 根本就是大明王朝的“黑天鹅事件” 那时候,朱祁钰才二十二岁,还是个刚刚长成的年轻人,突然就被推到皇位上 一夜之间,从一个监国的藩王变成了皇帝 压力大得都快喘不过气来 他那会儿心里也挺乱的,毕竟还年轻 而另一地方,那个小皇帝朱见深,才刚三岁 你说这孩子,从小就被推到风口浪尖 竟然会让他一生的命运跟着这场风暴死死绑在一起 按理说,谁登上皇位,第一件事都该是要算账、要清理旧账——,想象一下,叔父把你废掉,还把你赶出皇宫,这份仇怨,谁都不傻,过去那阵子 估计朱祁钰早就想要出手了 [皇帝的“宽容”秘籍,真是让人佩服] 可是,奇怪的是 成化帝朱见深压根没按套路出牌 他不仅没有去算账,反而还帮着修缮叔父朱祁钰的陵寝,给他的帝号也没敢废除 我觉得,可能是当时宫里人说,皇宫里那会儿 叔侄关系还没到刀刀见血的地步 《明史》上说:“帝每见深,辄抱置膝 ”那时候的朱见深,还是个小孩,皇帝还会带着他玩,给他点零花钱 再说,景泰元年,皇宫里给这个小皇子赐赏了二十七次 你想想,一个三岁的孩子,啥都不懂,可宫里的大人们都觉得,叔侄之间还挺有情谊 可是,这份“表面功夫”很快就开始变味了 [突然变脸,叔父“改换门庭”] 到了景泰三年五月 朱祁钰一下子发了个圣旨,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要把自己那还嫩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 这一招走得很“老辣”,先是由官员上奏“要换人”,再配合点占兆、风水啥的 反正就是要把朱见深赶下台 讲真的,为了让这个决定看起来合理,他还给那些官员发了赏赐,五十两银子一人 反对的人声音就小了不少 那阵子,太子东宫的侍卫、太监、师傅们都被一一调走,朱见深自己也被送到南宫,住在一个破旧的小院,俸禄一下子从每月五百石变成了五十石 想象一下,一个小孩,刚刚还在享受皇宫的宠爱,突然变成了“流浪皇子”,心里那滋味儿 不过,还有个事儿,负责看管他的宦官张敏 后来成了他复位的关键人物 你说这宦官也是个“藏龙卧虎”的人物,能在宫里混得开 朱见济这个“太子”还没当半年,就夭折了 这事儿一传,朝里大臣们都开始“催”着恢复朱见深的太子身份 [“夺门之变”一出,天都变了] 你知道,真正扭转局面的 是景泰八年那场“夺门之变” 这次变故,等于让天都“翻了个个儿”——明英宗朱祁镇终于复辟了 七年没有见天日的皇帝又回来了 那天,场面蛮热闹,石亨、徐有贞他们一帮人,发动了那场“夺门之变” 你说这场变事儿,根本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精彩 复辟当天,朝里就下了个命令 叫“朱见深宜复为皇太子” 你想想,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背后可是有大人们的博弈 朱见深心里明白,要不是叔父景泰那段时间的摄政,他父亲英宗也不会平安归来 自己也不会重新坐到太子的宝座上 等到天顺八年,朱见深十八岁那年,他终于登上了皇位,从南宫的冷院子走到金銮殿 外界一开始还猜测他“秋后算账”,可是 他反倒选择了“留着前朝的痕迹” 他把景泰的年号还用了,修缮景泰陵,让规制跟其他皇帝一样 显示出来出一种“敬重前辈”的心态 [宽容,竟成了他的“杀手锏”] 你知道么 当有人劝他说:“既然你当家了,何必留着前朝的影子 ”他只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:“景泰那会儿也曾经在御前,天下臣民都是他的子民 ”这话一出口,四周的人都哑口无言 他蛮清楚,自己的皇位不是直线传承 而是一环套一环的“闭环” 英宗—景泰—英宗—成化,像个轮回 要是轻易否定景泰,那就是在自掘坟墓 成化年间,朝里一半的官员都是景泰时期的,六部尚书里 四个都是那时的科场出来的老将 他深深知道,宽容其实也是一种保护自己、稳住局势的办法 他还提起于谦那事儿,没借机清算,而是说:“国家有难 ”这话里,藏着对景泰那段岁月的认可 其实,他心里明白,若没有景泰撑腰 他自己早就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 [走过风雨,宽容带来的反思] 他重用景泰旧臣商辂,允许百姓祭祀景泰皇帝,还亲自修缮景泰的陵墓 有人建议拆掉景泰陵,他一口拒绝 说:“不能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 ”其实,他知道,动景泰,就是在动英宗复辟的根基 他的前半生,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成长史 从被抱在膝上的太子,到被废成“沂王”,再到成化皇帝 可他选择了不去算旧账,不是由于没有恨,而是他懂得 仇恨只会让自己站得更不稳 宽容,反倒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绝技 你看,1449年的那场变故,虽然让皇位摇摇欲坠,可朱见深用他的宽容和智慧,慢慢稳住了局面 终于在风雨中站稳了脚跟 就是一堂“如何在风暴中活下来”的人生课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