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堂食却发现外卖便宜一半?他们抱着外卖餐盒店里吃!商家“欲哭无泪”,有的干脆下禁令 午饭时间,商场里的人流多了起来。暑假的中午,本来打算和朋友找个地方堂食,结果点开外卖一看,价格直接劈成两半。像小苏这样爱薅羊毛的学生党,最会做的事就是比价。必胜客“四件套”——披萨、烤翅、薯角、茶饮,菜单价格要七十,外卖平台各种券叠加,居然不到三十。这价格差,说实话,搁谁心里都得琢磨琢磨。 于是就出现了有点微妙的场景——外卖下单,送到自己手里,然后拿着餐盒直接坐在店里吃。同样的店、同样的位置、同样的服务,唯一不同的是支付的金额。小苏说,他第一次这么做的时候,心里有点不好意思,还专门又点了几份堂食的小吃来安慰自己。 这种情况,不只发生在必胜客。古镇游玩的蓝女士也遇到类似的“惊喜”。她原本打算走过去买奶茶,结果在外卖平台上一顿操作,发现店内售价23元和16元的两杯奶茶,通过满减和优惠券,价格直接掉到14元和10元。更夸张的是,随手加购三袋零食,总价还触发了更高的满减档,最后花29.7元就拿下了堂食要四五十才能买到的东西。唯一的“麻烦”是外卖显示要等一个小时,她干脆自己去取,骑手还很配合地发了取餐码。 对顾客来说,这波操作无非是动动手指,多等几分钟,换来几十块的差价,很划算。甚至有网友分享心得:取餐地址别直接写店铺,不然平台可能会判定骑手刷单,导致骑手不高兴;写自己家地址,让骑手发取餐码,再去店里取餐,皆大欢喜。有的顾客还会特意标远一点,让骑手拿到更多配送费,反而会更感激。 顾客薅到了羊毛,骑手少跑腿多拿钱,那这差价是从哪来的?很多人以为是平台自己补的,其实不少补贴是商家也要承担的。尤其在现在这种外卖大战里,平台为了抢用户,把价格打得很低,但这低价很可能意味着商家的利润直接被切掉一大块。 在美兰湖开卤肉饭店的艾小姐就说,她遇到这种情况不多,但每次心里都会有点膈应。毕竟顾客在店里用餐,享受了座位、空调、餐具这些堂食才有的服务,可商家却只能收外卖的钱,还要分佣给平台、给骑手配送费。有些商家能忍,有些商家就不想忍了。 00后店主“圈圈”就是后者。她的快餐店堂食一份25元,外卖价格只要13元。结果有位顾客天天点外卖来店里吃,还把收拾餐具、清理桌子的事留给店员。她终于忍不住告知对方以后不能这样,对方转身就给了个差评。这种委屈,估计只有做生意的人能体会——一分钱没多赚,还可能因为差评影响店铺评分。 有些店干脆贴出告示,明确“外卖订单禁止堂食”。但执行起来也有尴尬的地方——顾客说我只是路过顺便吃一口,或者点了外卖再加点堂食,你怎么判断?赶客可能会引来更多差评,不赶又觉得亏。 站在顾客的角度,有人觉得自己是在给店里“增加人气”,反正店里有空座位,坐下吃外卖也没什么不行。可问题在于,商家的“人气”不是这样计算的。餐厅靠翻台率赚钱,占了座位就意味着可能影响下一位付正价堂食的客人。再加上打扫卫生、餐具损耗这些看不见的成本,对一些本来利润就薄的小店来说,这笔账并不划算。 一位餐厅老板晒出自己的经营数据——过去30天,外卖营业额3.7万元,看起来不少,但补贴支出高达3万多,包括1.7万商家活动成本、三千多佣金、八千多配送服务费。堂食营业额只有1.5万元,这么下去要么涨价要么关门。对这种商家来说,顾客在店内吃外卖,等于在利润最薄的环节上继续加压。 当然,也有比较佛系的店。上海的张小姐想在某店堂食外卖,提前问了店员,对方请示主管后同意了。顾客得了便宜,店家也没觉得亏太多,这就是建立在沟通基础上的双赢。毕竟,不是所有外卖订单都亏钱,也有商家会把外卖当成引流的手段。 可惜,很多时候沟通是缺失的。顾客觉得花了钱就有权利坐下吃,商家觉得你拿外卖价享受堂食服务是占便宜。双方都觉得自己有理,矛盾就出来了。尤其是在价格差几十块的时候,很少有人愿意坚持买堂食。 说到底,堂食外卖化之所以会引起争议,不是因为它本身违法或者违背道德,而是补贴大战下的价格错位,让这个行为变得太“划算”了。对顾客来说,这种划算几乎没有成本;对商家来说,这种划算是在挤压他们本来就不多的利润。 或许最简单的办法,就是下单前先问一句——我点外卖能不能在你们店里吃?如果商家愿意,那就坐得安心;如果商家不愿意,就换个吃法,或者干脆外带。毕竟餐饮行业现在压力都不小,能体谅一下,就能少一些误会。 有人说,补贴大战迟早会结束,到时候外卖价格回到正常水平,这种“外卖堂食化”自然也就没那么多了。可在那之前,这种现象还会继续存在。消费者想要便宜,商家想要盈利,平台想要留住用户,骑手想多赚一点,每一方都在自己的立场上做选择。只是,这些选择碰到一起,就成了故事里的那些小尴尬、小摩擦。 你要说谁对谁错,很难。顾客追求性价比没毛病,商家维护利润也没毛病。就看双方愿不愿意多换位想一步。有些关系,其实只差一个提前的招呼,或者一句“麻烦了”。在这个价格战正激烈的夏天,多一点这样的理解,也许会比多省那几十块更值。 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