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2日深夜,华盛顿特区的白宫灯火通明。 特朗普的钢笔在最后期限前几小时终于落下,一份关于延长对华关税暂缓期的行政令正式生效。 而就在同一天,新德里的印度总理办公室却收到了一份截然不同的文件——美国将对印度商品加征25%关税。 这种戏剧性的反差,让国际观察家们直呼"这出戏比宝莱坞电影还精彩"。 印度网民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。"我们和中国一样买俄罗斯石油,凭什么他们能继续享受优惠,我们就要挨罚?"这条获得十万点赞的推文道出了无数印度人的困惑。事实上,这背后藏着大国博弈的精妙算计。中国手握稀土这张王牌,去年全球80%的稀土加工产能都集中在中国,美国F-35战机的生产都离不开这些关键材料。就像德里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夏尔马说的:"当你手里握着对方离不开的东西时,谈判桌上自然能挺直腰板。" 莫迪政府现在的处境就像走在钢丝上。一边是传统盟友美国,一边是提供廉价能源的俄罗斯。印度75%的石油依赖进口,俄乌冲突后,印度从原来仅占2%的俄罗斯石油进口量飙升到40%,每桶比国际市场便宜30美元,算下来每月能省下近20亿美元。这笔账谁都会算,但美国显然不买账。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直言:"某些国家不能一边享受西方体系的好处,一边资助俄罗斯的战争机器。" 有趣的是,就在美国宣布对印度加征关税的同一天,印度外长苏杰生正在曼谷参加东盟会议。当记者追问此事时,他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:"印度始终根据国家利益做出独立决策。"这句话说得漂亮,但掩饰不住背后的尴尬。新德里智库"观察家研究基金会"的分析师米斯拉说得更直白:"我们想学中国玩平衡术,却没中国的实力。就像一个小商贩想和沃尔玛谈条件,结果可想而知。"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。2018年特朗普对多国钢铝加税时,欧盟、加拿大等盟友都获得了豁免,唯独印度被排除在外。当时就有专家警告,这表明印度在美国战略版图中的真实地位。四年过去,这一幕再次上演。印度前驻美大使萨兰无奈地说:"在国际关系中,实力决定话语权。我们总说要成为'有声有色的大国',但现实是,没有经济科技实力支撑,声音再大也没人听。" 不过这场博弈中最有意思的,要数中印两国民众的反应。中国网友调侃道:"美国这是典型的欺软怕硬,专挑软柿子捏。"而印度网友则分成两派,有人怒斥美国"虚伪",也有人批评政府"外交失败"。班加罗尔的软件工程师拉杰什在脸书上写道:"我们总嘲笑中国是'世界工厂',现在才明白,能当'世界工厂'也是种本事。至少人家有底气对美国说不。" 这场关税风波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美日贸易战。当时日本半导体产业如日中天,美国也是先谈判,谈不拢就制裁。但日本最终没能顶住压力,半导体产业一蹶不振。如今面对中国,美国的套路如出一辙,但结果可能大相径庭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指出:"今天的中国不是当年的日本。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,有14亿人的大市场,这就是我们的底气。" 夜深了,新德里的总理府依然亮着灯。莫迪正在审阅一份关于新能源合作的提案。或许他正在思考,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国际丛林里,印度到底该何去何从?是继续左右逢源,还是痛下决心发展自主产业?这个问题不仅关乎当下,更决定着印度未来能否真正跻身世界强国之列。毕竟,国际政治从来不同情弱者,就像老牌外交家常说的那句话:"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"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