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,国民党的牌桌上,大势已去。渡江战役一声炮响,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。撤,是唯一的选择。可问题是,往哪撤?跟谁走?这道选择题,比战场上拼刺刀还难。有人一咬牙,跟着老蒋去了那个叫台湾的小岛,赌一个虚无缥缈的明天。也有人,比如桂系那帮大佬,跟蒋介石斗了一辈子,宁可远走天涯,也不想再看那张熟悉的脸。 这其中,就有两个人,李宗仁和白崇禧。曾经,他们是“李白”,是桂系的灵魂,是能让蒋介石头疼得睡不着觉的狠角色。可到了这十字路口,兄弟俩,掰了。白崇禧,人称“小诸葛”,算来算去,最后还是跟着大部队去了台湾。而李宗仁,顶着“代总统”的帽子,一跺脚,飞去了美国。一个向东,一个向西,谁能想到,这转身,就是一生一世的结局。 白崇禧的结局,我们都知道了。到了台湾,兵权被削,处处受监视,最后离奇死在公寓里,身边只有个护士。一代名将,落得个不明不白的收场,说不出的凄凉。而李宗仁呢?他跑到了美国,看似是天高任鸟飞,其实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。他是出走,还是流亡?是暂避风头,还是彻底放弃?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清。 在美国的日子,不好过。没了权,没了兵,他这个“代总统”就跟个空头支票一样。但他不甘心啊!他还在折腾。他甚至公开发表了对蒋介石的“十二项要求”,试图隔着太平洋跟老蒋掰手腕,结果呢?老蒋理都不理他。这下,李宗仁彻底看清了,自己在美国,就是个没人搭理的孤家寡人。 就在这时,一件大事,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。朝鲜战争爆发,美国带着联合国军气势汹汹,结果呢?硬生生被新中国的志愿军从鸭绿江边打了回去。这一下,把李宗仁给打蒙了。在他眼里,美国是不可战胜的,怎么就被一支“泥腿子”军队给干趴下了?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他曾经瞧不起的对手,这个叫“新中国”的红色政权。 人心,都是肉长的。漂泊异乡十几年,乡愁这东西,就像藤蔓一样,越缠越紧。他开始想家了,想念桂林的山水,想念故土的味道。更重要的是,他看到了新中国的能量。周总理那边,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位“海外孤忠”。通过一个关键人物——程思远,李宗仁的昔日秘书,一条看不见的线,悄悄地连接了北京和纽约。 一来二去,气氛就到了。万隆会议,周总理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,李宗仁在美国的报纸上公开支持,说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。这信号,够明确了吧?这叫什么?这叫投名状。 前前后后,拉扯了快十年。终于,在1965年,74岁的李宗仁,下定决心,回家!这趟回国之路,走得那叫一个惊心动魄。为了避开国民党特务的眼睛,他绕道瑞士,再飞到巴基斯坦,最后才踏上北京的土地。当飞机降落的那一刻,他看着前来迎接的周总理,百感交集。这一步,他赌上了后半生所有的名誉和安稳。 回来了,总得有个说法吧?李宗仁心里的小算盘,打得噼啪响。他想,我好歹是前“代总统”,是国民党元老,回来总不能当个老百姓吧?于是,他小心翼翼地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:能不能给安排个人大副委员长的位置?不高不低,既体面,也算对得起自己的身份。 他以为,这要求合情合理。可他万万没想到,毛主席听完,抽了口烟,缓缓地说了三句话,直接就把他的念想给掐灭了。第一,你身份特殊,当了官,国内外都会有人做文章,反而对你不利。第二,我们这是选举制度,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,不能为你开这个口子。第三,你什么职务都不担任,反而更能发挥你个人的作用,对统战工作更有利。 三句话,句句在理,却也句句扎心。李宗仁听完,心里是什么滋味?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。从叱咤风云的“代总统”,到如今连个名誉职务都要不到,这落差,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。他想要的,是实实在在的“名分”,可得到的,却是一个“活招牌”的定位。 从此,李宗仁成了一个符号,一个新中国统战工作的“吉祥物”。他参加各种活动,会见各路人士,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,呼吁海外的国民党旧部回来看看。他把自己收藏多年的徐悲鸿、齐白石等名家字画,总计一百多件珍贵文物,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。他用行动,表达着自己的态度。 可这真的是他想要的吗?一个曾经手握几十万大军、与蒋介石分庭抗礼的枭雄,晚年却只能在各种茶话会上,说着言不由衷的客套话。这其中的甘苦,谁又能体会?讽刺吗?相当讽刺。但这就是历史的残酷。时代变了,你的价值,也就变了。 回过头再看,李宗仁的选择,到底是对是错?没人能给一个标准答案。相比于在台湾孤独死去的白崇禧,他至少得到了善终,落叶归根,安葬在了八宝山。他亲眼看到了新中国的变化,也算没有遗憾。但相比于他前半生的波澜壮阔,这后半生的平静,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凉? 历史就是这样,它从不给你完美的剧本。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洪流中,做出自己的选择,并承担相应的后果。李宗仁,白崇禧,这些曾经的名字,早已被风吹散。留下的,只有一声叹息,和那段让人反复琢磨、唏嘘不已的往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