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海繁忙的外滩,一个时代的轮廓正在“Meetup路演室”偷跑出来。几支创业团队咬牙沉思,几位投资人微微挑眉,十五分钟的交锋里,他们像在下棋,又像是在拆盲盒:谁会是下一个张一鸣?谁会抓住改变行业的剧本? 余许多,这名字看起来像个网红,但实际上是一家国内碳纤维新材料创新企业的CEO。他站在外滩大会的灯光下,带着自己的项目和一点点隐秘的期待,等一个没有写剧本但可能翻开新篇章的电话。在他的背后,32支硬科技创业团队如同战士般上阵,试图在区区15分钟里证明自己的价值:要么赢得资本的青睐,要么此刻转身,被现实和竞争按暂停键。 但别以为这场大会只是聊聊“乾坤未定,你我皆黑马”这么简单,它更像是创业界的“急速五公里”。来的人,各个心怀梦想不怕摔,看得人,也不是普通的吃瓜群众,而是能做出决定的资本大佬。他们一个个表情安静,问题却狠得很,“你的‘胜负手’是什么?”直接击到了每个项目的命门。 所谓胜负手,就是你为什么值得我花钱买单。这话换成通俗点讲,就是“你到底能解决什么社会需求,干什么有用的事?”听起来轻描淡写,但要答好,能得分的人是凤毛麟角。比如非夕科技就很聪明,他们搞了个机器人按摩师,把技术和养生整出了新姿势,把老祖宗的指柔指拨转化为数据,然后赋能机器人。这下好了,再也不用担心技师下班了,你的肩颈有救了。而阿圆科技则着眼现代人的注意力超载问题,研发了一种软体机器人,“治愈”你的情绪,还主动帮你找回一点失散的注意力。说实话,这两家公司真是懂年轻人的痛点,连投资人估计都忍不住寻思:我也想要一个。 不过,也不是每个项目都能轻易过关。明势资本的黄明明挑剔得很,他审视“是石科技”的仿真技术,一眼盯到它能把航空发动机的模拟时间从“年级”变成“天级”。这出手倒让人一惊,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,更是对效率的重新定义。 而大会上的另一件热闹事则是关于“人”。投资人说,要找下一个张一鸣,但你明白他们最终看的是什么吗?不是你穿了什么衣服,不是你的简历里有几个奖状,而是你在项目之上有没有“好方向”,有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,甚至有没有摔过几次,懂得如何爬起来。纪纲副总裁一句话点透了投资界的这份现实:“有些创业者脑子里只有点子,这不够;有些人靠技术,这也还差了一点;真正厉害的人,是既有靠谱创新方案,又有技术的深度,再加上一点吃过亏的智慧。”换句话说,能成事的“种子选手”从不是撞大运,得是综合实力在拼命竞争上才行。 当然,外滩大会的故事并不仅限于这一天。它吸引了全球投资人的目光,同时也聚集了20多个国家的科技青年角逐。其中那些以AI、大模型和硬科技为核心的竞争,让人不得不承认:我们正处于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。人们在数不清的数据和代码之中,寻找下一个能改变行业规则、甚至改变社会的那个人或团队。 然而,回到这些创业者的身上,问题也来了:你真有资本和技术去支撑你的梦想吗?你的野心可以跑多远?15分钟后,准备挂电话的人,可能不是投资人,而是梦想本身。这场赌局的硬核与残酷,才是外滩大会的所有真实。 吃瓜群众突然悟了:创业世界和我们在家刷手机看的爽文不一样,它既没有主角光环,也不给人留退路。那通让余许多等待的电话,究竟会是好运的裹脚布,还是一通“欢迎再接再厉”的客套话?梦在哪里发芽,它还能开花吗?下一次,你想成为的“种子选手”,是真的值得吗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