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奈半岛的沙漠上,埃及坦克履带碾过沙砾,重型武器在边境线一字排开。 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,突然成为中东新火药桶的引爆点。 2025年9月,埃及军队大规模向西奈半岛集结。 战机跑道与地下导弹仓储设施在沙漠中快速修建,边境驻军数量在72小时内增加一倍多。 埃及总统塞西一改往日谨慎姿态,以异常强硬的措辞谴责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。 埃及的军事行动直接回应了以色列企图在周边国家建立“安全缓冲区”的计划。 这个所谓缓冲区,本质上是将邻国领土切割出来为以色列所用,是一种霸权扩张与侵犯他国主权的行径。 以色列扩张点燃地区怒火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扩张政策终于引燃了中东这个火药桶。 他的目标十分明确:要与所有接壤国家建立一道安全缓冲区,包括已经签署停火协议的埃及。 这种缓冲区计划本质上是一种领土扩张行为,除了叙利亚朱拉尼政权刚刚站稳脚跟有意签署之外,周边国家清一色表示反对。 以色列的扩张行为不仅针对巴勒斯坦,而是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挑战。 内塔尼亚胡的野心背后是国内政治考量。 官司缠身的他为了迎合右翼政党,延续政治生命,采取“切香肠”策略,不断对“抵抗之弧”推进打击。 埃及土耳其联手反制 埃及的反应迅速而坚决。 以媒报道称,埃及已在西奈半岛进行军事集结,修建战机跑道与地底导弹仓储设施。 许多重型武器和直升机也陆续进入这一地区。 埃及的安全焦虑是周边国家中最严重的。 虽然第一枪打在了卡塔尔身上,但埃及的担忧更甚从前。 原因在于美式武器给以色列的偷袭行动留了后门,而埃及军队内大部分都是美国防空系统。 为此,埃及不仅加速对红旗防空系统的部署,还时隔13年与土耳其进行海上联合军演。 这种军事合作意味着地区格局正在重新洗牌。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直言不讳地指出以军在加沙地区执行的就是“种族灭绝”行动。 就政治表态的紧张局面而言,土、以之间爆发正面冲突的可能性更大。 57国同盟,阿拉伯世界团结应对 中东地区组建的“反以”联盟不仅仅是埃及、土耳其等地区大国,就阿拉伯与穆斯林世界而言,至少有57个相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正结成同盟,形成统一战线。 这一联合行动虽然来得较晚,所谓的“抵抗之弧”已被消耗殆尽,连一向能打的胡塞武装领导层也被一锅端。 但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之间已经没有太多缓冲地带,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:打或者退。 卡塔尔的反击具有标志性意义。 它不再将安全寄托于外部力量,而是转向“自我赋能”,加速推进国防工业自主化,与土耳其、巴基斯坦合作升级无人机生产线,同时从俄罗斯采购S-500防空系统。 作为全球第三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,卡塔尔暗示“能源供应将与地区安全挂钩”,这一表态直接触动美欧经济命脉,迫使西方重新审视对以政策。 离岸操盘与双重游戏 美国在中东扮演着复杂矛盾的角色。 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3月公开表示“完全支持以色列恢复对加沙的军事行动”,甚至威胁要让哈马斯“付出地狱般的代价”。 另一方面,美国又在悄悄给埃及提供军事装备。 2025年8月,埃及接收了4架美国F-16战斗机,美国大使还强调这是“两国合作的里程碑”。 这种“左手给枪、右手递糖”的操作,是美国在中东长期扮演的“游戏设计者”角色的延续。 美国通过持续军援(每年数十亿美元)、情报支持及联合国否决权,为盟友制定“游戏规则”。 美国根据自身政治需求灵活调整介入强度:初期默许以色列空袭伊朗核设施(“黄灯信号”),待以方取得战术成功后再高调宣布联合行动,以最小成本“摘取胜利果实”。 特朗普的战争生意经 当内塔尼亚胡紧急向美国求援时,特朗普的反应完全符合他的商人本性。 他没有直接派遣航母战斗群,也没有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偏袒以色列的决议。 特朗普政府宣布将向以色列提供价值10亿美元的精确制导炸弹和无人机零部件,这些武器足以支撑以色列在加沙和黎巴嫩的军事行动。 更引人注目的是,特朗普政府正寻求国会批准向以色列出售价值约64亿美元的武器装备,包括30架AH-64“阿帕奇”攻击直升机和3250辆步兵突击车。 这项军售计划引发了广泛争议,因为它发生在加沙战争、平民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。 与此同时,美联社曝出特朗普将在白宫接待埃尔多安,商讨对土出售F-16,甚至是F-35的可能性。 东欧和中东都正在变成美国军工复合体的捞金袋,中东各主顾也要准备好“交税”。 战争对于美国来说,成了一门生意。 美国中东政策的困境 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呈现出明显的“钟摆式”波动——介入、撤出、再介入、再撤出。 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并非政策反复,而是长期地缘结构与全球战略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。 特朗普第二任期继续推行“美国优先”政策,在中东采取战略收缩。 过去十余年,美国在中东地区花费7万亿美元,“耗费巨大”,但“除了死亡和毁灭外一无所获”。 美国的中东战略存在多重困境。 一是地缘政治冲突,中东地区存在伊朗与美国盟友的对抗、逊尼派内部的矛盾、巴以问题等多种冲突。 二是国内政治压力,美国长期以来在中东的军事介入成本高昂却回报有限,导致公众、军事和外交政策制定者普遍产生“战争倦怠”。 三是盟友自主性增强,沙特、阿联酋等美国传统盟友在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同时,也积极开展“对冲策略”,与伊朗和解、与中俄加强合作,减少对美依赖。 中东权力格局重构 中东正处在地缘格局深度重构期,呈现出多极制衡和阵营对抗趋势并存、和解潮流与局部冲突交织的复合安全态势。 伊朗领导的“抵抗之弧”如何应对以色列的军事攻势成为关键看点。 沙特、阿联酋等地区大国则采取对冲战略,底线是避免成为冲突潮的一部分,仍以自身发展为重。 土耳其影响力快速上升,成为当前在中东地区发挥影响力的最大外部国家。 土耳其不仅在美俄间维持平衡,同时加强与欧盟对话,在中东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。 地区国家内部的权力格局也发生了变化。 随着叙利亚国内权力格局的变化,黎巴嫩真主党势力受到削弱。 也门、伊拉克国内权力也在经历重构过程。 这种全球、地区和国内三个层面的权力格局变化,使中东地区处于一个重大的十字路口。 旧有的教派对立、外部操控逻辑逐渐失效,“自主安全”与“集体防御”成为新的关键词。 中东棋局上,以色列的扩张主义已经点燃了整个地区的怒火。 57国同盟不是终点,而是新一轮地缘政治博弈的开始。 美国同时向冲突双方出售武器的做法,既是战略平衡,也是利益最大化。 战争对于军火商来说是生意,对于中东各国却是生存与尊严的较量。 一个关键问题悬而未决:当美国同时向敌对双方提供武器时,它究竟是和平的调停者,还是战争的纵火犯? 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