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知道为什么中国买高端AI芯片要多掏钱? 因为英伟达和AMD每卖出一张卡,就得先给美国政府上交15%的“过路费”! 这不是关税,也不是罚款,而是美国玩出的新花样——想卖货给中国? 行! 留下买路钱。 两家芯片巨头咬牙签下协议,用真金白银换一张对华出口许可证,最终这笔钱全转嫁给了中国买家。 美国给这招取名“分成换许可”。具体操作很直接:英伟达、AMD想卖被阉割过的AI芯片到中国(比如性能缩水的H20、MI300X),没问题,但每赚100块,15块得进美国财政部的口袋。 这个比例是从更高数字“砍价”来的,实际合同藏着掖着没公开。 芯片公司嘴上只敢说“配合监管”,但交钱数字板上钉钉。 怎么算账? 怎么查账? 美国还没亮出细则,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。 芯片企业立刻开始动脑筋转嫁成本。 最直接的招数就是涨价。英伟达对中国客户悄悄调整了报价单,但策略很“灵活”:小客户直接涨硬件价格,大客户则玩“明降暗升”——显卡报价看着没变贵,附加的软件授权、技术服务却悄悄加价或减少折扣。 甚至有方案把15%分摊到五年维保费里。这招短期内糊弄了市场,但懂行的客户心里门清,长期合作信任度正被透支。 另一个对策是狂造“特供版”。同一款芯片,卖给欧洲一个版本,卖给亚洲又变个模样。 美国画了条苛刻的性能红线——超过某个算力值、带宽或互联速度就不许卖。为了压在线下,英伟达给中国版显卡动更多“手术”,阉割得更狠。 结果是产品型号爆炸式增长,同一个A100芯片,竟拆出七八个区域限定版。 工程师忙着测试不同阉割组合,研发和质检成本直线飙升。 更绝的是软件成了救命稻草。 既然硬件被锁死,厂商就拼命优化驱动和编译器。 同一张阉割卡,用普通软件只能跑70分,经过“神秘调教”后能飙到85分。 这种“软实力”突然成了定价的关键筹码。 谁家优化能力强,谁就能在缩水硬件上挤出更多性能,客户就愿意多付钱。 软件部门从后台走向前台,话语权大增。 被卡脖子的中国买家也没坐以待毙。 买进口高端卡的普遍采取“两头下注”:最吃算力的大模型训练,直接租用海外云服务器;推理和应用部署才用本地购买的降级英伟达卡。 还有些公司将核心业务交给进口芯片,边缘业务改用华为昇腾等国产替代品。 这种“分家式采购”降低了随时断供的风险。 大企业咬牙续订进口卡,关键是“迁移成本实在太高”。重写代码、重训模型、调整数据流,费钱费时还可能出错。 项目做到一半的团队,只能捏着鼻子买高价卡,先把产品做出来再说。 但新项目风向变了:采购清单里,华为昇腾910B芯片的占比正快速攀升。 市场数据显示,这类国产替代方案2025年上半年销量翻了一倍多。 美国这边尝到甜头。 从英伟达在华年收近百亿美元估算,15%分成意味着每年稳定收税十几亿。 更厉害的是控制权——随时可以调整比例来拿捏企业。 有风声说这套模式可能扩散,光刻机、存储芯片甚至生物技术都可能被套上“分成换许可”的枷锁。荷兰阿斯麦公司已开始紧张摸底。 现在美国盯上了“漏网之鱼”。 参数怎么测、谁去查账、供应链能不能追溯? 规则越抠越细。 分销商被要求提供终端客户清单,违规就取消上游企业许可。 芯片商被迫自建审计团队,在工厂加装监控软件实时汇报产量流向。 一笔“分成生意”,正蜕变成一张精密控制网。 中国企业加速换血华为昇腾、寒武纪等国产卡,美国芯片税最终全由国内买家承担。 有客户收到新报价:由于“15%特别费用”,云服务租用价涨了20%-30%。 也有厂商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,AI应用会员费应声上涨。 这场发生在芯片供应链上的财富搬运,账单落到了中国科技公司手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