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八年前,上海女篮夏茹站在第八届全运会领奖台上时,不会想到自己在年过半百后还能重返全国赛场。如今,她与众多四十岁以上的“妈妈级”球员一起,打破了全运会曾是专业运动员专属的神话。 历史正在被改写。9月4日,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男子五人制篮球项目在广东中山拉开战幕,按年龄分为A、B、C三个组别的比赛将持续至9月10日。来自江苏、四川、广东等地的多支队伍展开激烈角逐,其中A组(25-34岁)有江苏、河南、浙江等10支队伍,B组(35-44岁)有福建、江苏、广东等10支队伍,C组(45-60岁)则有北京、四川、广东等9支队伍。 这是一场年龄跨度达35岁的篮球盛宴 。从25岁的年轻从业者到60岁的资深爱好者,全运会以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向普通民众敞开大门。与过往专业运动员独占赛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本届赛事除女子B组和男子C组可有两名退役专业运动员外,其他组别严禁专业运动员参赛。这种制度设计打破了以往专业运动员独占赛场的局面,让业余体育爱好者也能参与其中。 江苏队队员王大庆的身份揭示了群众球员的多样性:“我是南京工业大学的老师,学生时代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,工作后也会抓住空闲走上球场。”这支队伍在预赛阶段就展现出专业态度,教练组与球员每天比赛结束后进行录像分析,复盘技战术。他们的认真程度不亚于任何专业队伍,体现了群众体育日趋专业的趋势 。 在C组比赛中,东莞常平队成为焦点。领队方伟民介绍:“队员年龄最小的45岁,最大的是59岁,”这支队伍有着深厚历史底蕴——1984年夺得首届全国农民“丰收杯”篮球赛冠军,2024年再夺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篮球男子组冠军,完成了横跨四十年的“全国冠军”延续。如今,他们带着历史的荣耀与年龄的挑战,代表广东出战全运会。 老将们的坚持令人动容 。59岁的球员与20多岁年轻人同样在场上拼搏,这种画面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。年龄最大的球员已近花甲,却仍在球场上奔跑跳跃,他们的体能可能不如年轻人,但对篮球的热爱丝毫不减。这让人想起上海队的夏茹,她在1997年代表上海参加第八届全运会,28年后再次踏上全运赛场时的感慨:“能在这个年龄再次参加全国比赛,真的是非常不容易,也是圆了自己的一个梦吧。” 赛事安排也别具匠心。A组比赛在沙溪体育馆和沙溪镇龙瑞村篮球场进行,5日至7日为小组赛,8日至10日进行八强赛、半决赛和冠军战。B组和C组比赛则分布在青岗体育公园、南区街道恒美村球场和中山体育馆。将高级别赛事放入村级篮球场 ,打破了体育赛事的层级界限,真正实现了体育下沉到基层。 从历史角度看,群众体育正式登上全运会舞台不过近几年的事情。过去,全运会是专业运动员的专属舞台,普通爱好者只能作为观众。如今,群众比赛项目已成为全运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这是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。 但群众体育的发展仍面临挑战。东莞常平队领队方伟民坦言:“目前比较大的考验是伤病。”对于年龄较大的球员来说,恢复能力不如年轻人,伤病问题更为突出。广东女篮的队医加入队伍提供支持,体现了对群众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重视。 “篮球是我们一生的钟爱,我们为热爱而战、为信仰而战、为责任而战、为荣誉而战” ,这是北京队员们的心声。这种纯粹的热爱,在一些专业体育中被过度商业化和功利化稀释后,在群众比赛中得到了完美保留。 群众比赛的意义远超出体育范畴。它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升级,许多城市为举办赛事而改善体育设施。它促进了体育与文旅融合,如郑州整合少林寺、戏剧幻城等本地文旅资源,为参赛选手提供消费优惠,推行“跟着赛事去旅行”。它还加强了社区凝聚力,让不同年龄、不同职业的人因共同爱好而相聚。 从更深层次看,群众体育的兴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。当人们不再为生计奔波,开始追求精神享受和身体健康,群众体育便迎来了春天。这些业余球员来自各行各业——科研单位的研究员、律师、老师、新闻工作者、企业员工——他们的参与体现了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。 展望未来,群众体育有望成为中国体育的重要基石。它不仅是专业体育的人才储备库,更是培养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。正如王大庆所言:“我想号召大家在上学和上班之余,多运动、勤锻炼。” 十五运群众篮球比赛的成功举办,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:体育不再是少数专业运动员的专利,而正在成为每个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。当59岁的球员还能在全国赛场上奔跑,当高校教师、企业员工和农民都能代表家乡出战,体育的真正意义——为所有人带来健康和快乐——才得以充分实现。 今夜中山的篮球场上,没有专业与业余之分,没有年龄大小之别,只有对篮球最纯粹的热爱。这种热爱,可抵漫长岁月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