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场就来个灵魂拷问:六个亿,砸进大海,听说管虎的牙根都快咬碎了。谁能想到,电影《东极岛》上映三天,票房1.64亿。这个数字,像极了冬天里冻手的零钱,捏在手里,心里凉得透透的。梁静在路演台上哭得稀里哗啦,台下观众却悄悄查起了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的场次,连影院经理都开始盘算,黄金排片是不是该收一收。情怀值几个钱?账本一翻,现实直接给答案。 想象一下,导演和主创团队在后台围着一摞冷掉的盒饭,心思全在票房曲线上。有人愣神,有人低头摆弄手机,有人一边打电话一边喊“别慌,咱们还有后劲!”但这一切挡不住观众的脚步,大家伙扭头买了别的片——说是被特效和大制作吓怕了,其实是心里早就把“魔改”历史片拉进了黑名单。渔民救英国战俘,现实本来就燃,结果电影里朱一龙直接变成单挑日军的超人,连英国战俘都举着地球仪教渔民地理。观众一边看一边吐槽,这桥段能不能贴点地气?一不留神,主角都快飞天了。 梁静那场哭不是摆拍。全家身家都压上了,换来观众的冷眼旁观。你说现在的电影市场,哪还有一丝温情?投资人三天两头刷新票房页面,导演夜里睡觉都梦见票房数字跳水。电影院经理呢,眼珠子转得比算盘珠子还快,黄金时段排片说砍就砍,谁的电影能卖票就给谁多留几场,没人会跟“情怀”死磕。市场冷静得像冰面,谁滑倒谁尴尬。 倒回头想想,管虎不是没拍过好片。2019年《八佰》火得一塌糊涂,小人物的挣扎让观众看得拳头攥紧。那会儿影院还在复苏期,观众对大银幕有期待,对故事有耐心。可今年风向彻底变了,疫情三年,大家的情感阈值被压低,套路都看腻了。你再用“主角无敌”那一套,观众直接翻白眼。 说起来,不只有管虎踩雷。冯小刚年年拍新片,观众年年新口味。姚明退役搞CBA,前几年舆论一片冷,现在慢慢熬出头。体育圈、电影圈都一样,谁都想搏出个未来。可观众不是傻子,套路多了,谁还买账?这票房就像体育比赛的比分,花里胡哨的操作一多,观众反而怀念土办法。 再说说《东极岛》那“魔改”操作。历史上渔民冒死救人的朴素大义,到了片子里成了英雄爽文。主角光环一开,普通人全成了背景。观众要的不是超英,而是想从银幕里照见生活里的自己。你把渔民的故事拍成二次元漫画,情感线一断,票房就跟着掉队。 其实影院经理也不容易。每天被几百部片子轰炸,得像选股票一样选排片。去年《南京照相馆》小成本黑马,20亿票房,靠的就是一群小人物的细腻群像。观众看完直呼“有生活味儿”,没特效没大咖,却能让人笑着流泪。反观《东极岛》,砸钱砸场面,情感却漂在天上,接不住地气。 有段子手说得好,观众现在是用脚投票。你排片再多,故事悬浮照样扑街。数据不会说谎,市场的选择比任何营销都真。资本、导演、演员、观众,谁都在这场大戏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。谁破防谁难受,谁出戏谁买单。 说到这里,有没有觉得这事儿跟体育圈有点像?大制作不等于好成绩,砸钱买球星,球队照样可能连败。想想NBA那些巨星抱团,媒体口水、球迷争吵,最后还得看比赛结果。电影也是,观众只认真东西,真情感、真故事、真共鸣。套路和花活再多,也拼不过一句“我看懂了”。 我琢磨着,观众的胃口变了。疫情后大家都想找点温暖和真实,浮夸的东西吃多了容易腻。小成本电影频频逆袭,跟饮食界流行“原汁原味”一个道理。资本还在豪赌,观众却悄悄换了频道。梁静的泪,管虎的后槽牙,观众的冷静,影院经理的算盘,全都成了这个时代的缩影。 你说,历史片到底该怎么拍?是该回归真实,还是继续“魔改”下去?观众的钱包会不会给主角光环再一次机会?留言区见,别光看热闹,聊聊你最近买票看了啥片。谁说娱乐圈只有套路?也许下一个小人物的故事,就能刷新我们的三观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