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年内战,三代人的恩怨:带你搞懂缅甸为何这么乱! 一提到缅甸,大家脑子里是不是立马蹦出几个词:军政府、电诈园区、昂山素季,好像还常年打仗?反正就是一个字儿:乱。 很多人都纳闷,这地方看着也不差啊,有翡翠有石油,怎么就混成了今天这个样子?天天“拖更”治国,动不动就“凉凉”了。 想搞懂缅甸今天的乱局,你就得先扔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,别把它当成一个我们想象中那种“国家”。它更像是一个...被强行捏在一起的大杂烩。谁捏的呢?老朋友,大英帝国。 当年英国人殖民缅甸,玩了一手绝的,叫“分而治之”。缅甸这地方,地理上就跟个鸡蛋似的,中间是平原,住着主体民族缅族人,这是“蛋黄”;四周全是崇山峻岭,住着几百个少数民族,这是“蛋清”。 英国人怎么干呢?他们就扶持“蛋清”去管理“蛋黄”。给克钦人、克伦人这些山地民族发枪、给编制,让他们当警察、当军队,去管平原上的缅族人。你想想这什么感觉?这就相当于让你们村的二狗子,天天拿着根棍子在你家门口晃悠,还对你爹妈指手画脚。这梁子,算是结下了。 二战打完,英国人要溜了,留下一地鸡毛。这时候,缅甸出了个天降猛男,谁呢?昂山将军,就是昂山素季她爹。 这位大哥是真有两把刷子,他知道,想让缅甸独立,光靠缅族人自己吹牛逼是没用的,必须把山上的那帮“陪嫁丫头”们都哄好,大家一起过日子。于是他满世界跑,跟各个少数民族的头领们开会、喝酒、拜把子,最后签了个著名的《彬龙协议》。 这协议说白了就是个君子协定:兄弟们,大家先合起伙来把英国人赶走,成立一个联邦国家。我保证,你们将来有高度的自治权,不想过了,十年之后甚至还有“退出”的选项。 你看,这剧本,是不是一股子起点争霸流的味道?主角光环拉满,眼看就要一统江湖,成就千秋霸业了。 那问题来了,这么个能镇住场子的猛男,怎么后来就没他了呢? 答案很残酷,剧本刚写到高潮,主角被“背刺”了。就在缅甸独立前半年,昂山将军和他的几个核心部长,在开会的时候,被政敌派来的杀手冲进去“突突”了。 主角光环还没捂热乎,直接领了盒饭。 这一下,整个缅甸的天,塌了。 你想啊,唯一能让各方都服气、能把那份“君子协定”兑现的人没了。新上台的政府,根本镇不住那帮山头林立的少数民族武装。人家一看,嘿,你这当家的换了人,当初答应我的事儿还算不算数?一看新政府那德行,各种想搞“大缅族主义”,想“鸠占鹊巢”,那得了,咱也别聊了,直接抄家伙吧。 于是,从缅甸独立的那天起,内战的火苗就没停过。这边“建国”,那边就“起义”,全国上下打成了一锅粥。 那军队一看,这帮搞政治的文人也太菜了,国都要被你们搞没了。照这么下去,缅甸就不是乱了,是直接解体。于是,一个更狠的角色登场了——缅甸国防军,也就是“塔貌德”。 这帮军头脑子里想的,跟昂山将军就完全是两码事了。他们信奉的是什么?是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。在他们看来,什么联邦、什么自治,都是扯淡,只会分裂国家。唯一能让缅甸不散架的,就是强权,就是用枪指着所有人的脑袋,逼着他们“团结”在一起。 1962年,军队大佬奈温直接不鸟你议会了,一脚把民选政府踹开,自己上台当了老大。从此,缅甸就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军政府统治。 这帮军人治国,更是重量级。他们搞了个“缅甸式社会主义”,听着挺时髦,实际上就是闭关锁国,把所有东西都收归国有。结果呢?经济直接搞到“凉凉”,本来是东南亚的“米仓”,富得流油,硬生生把自己玩成了亚洲最穷的国家之一。 经济搞不好,但枪杆子得硬啊。军政府的核心任务就一个:剿匪。剿谁呢?就是剿灭那些闹独立的少数民族武装。这一打,就是几十年。 这背后的水,可就深了去了。军政府一边打,一边发现,打仗和维持统治,都需要钱啊。钱从哪来?缅甸最值钱的是什么?翡翠、玉石、木材。于是军队就顺理成章地控制了这些最赚钱的生意,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利益集团。 而另一边呢,那些少数民族武装,他们也要活啊,也要养兵啊。他们靠什么?所在的地区,很多都在“金三角”的辐射范围。于是,他们就开始搞起了“灰色产业”,从最早的种鸦片,到后来的开赌场,再到今天你们都知道的电诈园区。 所以你看明白这个死循环了吗? 军政府要靠武力维持统一,就需要钱,于是就垄断了国家经济命脉。少数民族要武装独立,也需要钱,于是就在边境搞灰色产业。双方谁也干不掉谁,就这么边打边捞钱,形成了一种诡异的“战争经济学”。至于老百姓过得怎么样?谁在乎呢? 后来昂山素季上台那几年,很多人以为天亮了。其实那不过是军方觉得压力太大,找个人来当个门面,缓和一下国际关系。你看,一旦发现昂山素季的民盟势力太大,威胁到他们的核心利益了,军方立马翻脸,2021年直接再来一次政变,把人抓了,自己重新当家。 而今天缅甸打得天昏地暗,各路民地武纷纷揭竿而起,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。这就是七十多年国仇家恨、利益纠葛的一次总清算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