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又挥起关税大棒,这次砸到的,是他口口声声的“重要伙伴”印度。 8月6日,一纸行政令,直接把印度商品的关税从25%提到50%,还冠冕堂皇地解释:因为印度买了太多俄罗斯石油。理由很简单——你买俄罗斯的油,就是间接给俄乌冲突加油。话糙理也糙。 这在全球贸易史上,都是罕见的“天价关税”。 孟买的街头,很快出现了特朗普头像的抗议海报。印度人向来好面子,被人说可以,但被骂“死气沉沉的经济体”,那是打脸。特朗普偏偏在宣布关税时,就甩了这么一句。 结果可想而知,印度民众炸锅了。 社交媒体上,不少网民直接贴出自家苹果手机的照片,配文:“该扔了。”还有人发起话题抵制可口可乐、麦当劳、耐克。街头巷尾的情绪,正从线上烧到线下。 新德里,更有人组织起“小型集会”。标语非常直接:“买印度货,抵制美国货”。 这些集会背后,还有执政党印人党相关组织的身影。阿什瓦尼·马哈詹,这位“本土觉醒论坛”的头面人物,面对镜头毫不掩饰信心:印度人的目光已经转向了本土品牌,这只是时间问题。 群里也传开了表格,把本土的香皂、牙膏、冷饮一个个列出来,对应取代美货。连喝可口可乐改成喝印度本土饮料的替代建议,都被做成了海报。 就在这种氛围下,莫迪在8月10日的演讲里,高调喊出“自力更生”。他没提美国,但意思不能更明显:“印度科技公司为全世界生产产品,但现在,我们得先满足自己的需求。”这句话,无形中给抵制行动打了鸡血。 一些本土品牌趁机促销。Patanjali的个人护理产品直接把广告词改成“支持印度制造”,买的人明显多了。 其实,美国品牌在印度的地位,堪称“霸榜”。 印度人用的WhatsApp,几乎家家户户装机,用户全球第一。商场里,可口可乐、百事占了饮料货架最显眼的位置。苹果新机一上市,门口队伍能排到街尾,只为那点象征“身份”的logo。星巴克做个折扣活动,咖啡店立刻爆满。 某种程度上,美国品牌在印度就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。 但是,关税大棒一落下,情绪立刻不一样了。虽然目前没公开数据证明销量下滑,但品牌公关都绷紧了神经。麦当劳、星巴克赶紧推出更“印度化”的菜单,比如香料汉堡、本地风味咖啡,试图用这一套化解危机。 有意思的是,特斯拉偏偏反其道而行之。 8月11日,它在新德里开了第二家展厅。开幕式现场,印度商务部的官员和美国大使馆的人站在一起剪彩,一脸和气。这场面,怎么看都有点讽刺——外面有人举着标语抵制美货,屋里面却红地毯欢迎美国车厂。 特斯拉的底气很现实——印度的电动车市场还在起步,本土替代品几乎没有。你真要抵制,你还真没别的可选。 回到这次风波的起点,问题还是那桶油。 印度现在是俄罗斯石油的第二大买家,去年进口占到总量的四成。相比中东的油,俄油价格便宜太多,对于一个能源进口依赖高的国家,这几乎是“生命线”。 美国当然知道这一点,但特朗普的算盘是别的:印度买俄油,就等于削弱了美国制裁的效果。所以,他用关税逼迫印度选边站。 从华盛顿的角度看,这叫“施压”;可从新德里的角度,这是赤裸裸的政治风险。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很硬,公开指责美国的做法“不公平、带有明显政治动机”。 这种话,在美印关系里并不常见。两国过去几年一直走得很近,军事、经济都有合作。结果,特朗普就把好好的贸易关系冻上了霜。 受冲击最大的,是印度的出口商。 关税直接拉到50%,等于很多单子根本没法做了。纺织、珠宝行业哀声一片,订单搁置、利润缩水。有人干脆停产,躲过这波风头再说。 这种背景下,民族主义就成了最容易动员的情绪。普通老百姓也许不懂关税怎么影响宏观经济,但一听有人骂印度“死气沉沉”,立刻就懂了——这事不能忍。 特朗普的嘴炮,比关税还伤人。 而莫迪政府很清楚,这种外部压力,正好可以包装成内部的团结号召——支持印度制造,减少对外国品牌依赖,这不仅是应对美国的手段,还能顺带捧红本土企业。 但是,这条路也不容易走。 美国品牌的消费链条,在印度根深蒂固。从社交软件到快餐,从饮料到科技产品,替代的代价是巨大的。不只是口味习惯,还有整个供应链的匹配度和价格竞争力。 更何况,美印之间还有更大的战略合作框架,防务、科技、地缘政治,美国也需要印度牵制中国。在这盘棋上,特朗普很清楚,印度不可能轻易倒向俄罗斯阵营。 问题是,短期内,这股抵制情绪,不会轻易退下去。印度人已经开始“用脚投票”,哪怕只是象征性地少去一次麦当劳,也是一种表达。 特斯拉的展厅可能照常剪彩,但可口可乐的新品,可能得推迟上市。 更吊诡的是,这件事看着是美印的贸易摩擦,本质上却牵着俄乌冲突的神经。特朗普拿关税当武器,不只是打印度,更是借着打印度,给其他买俄能源的国家看——谁不听话,都可能挨这一棒。 印度人明白这个逻辑,但也清楚,一旦真的屈服,那就是长期被牵着鼻子走的开始。 所以,不管这场抵制运动最后能不能砸到美国品牌的销量,它至少让莫迪有了一个新的政治筹码:我们不是谁的附属。 只不过,话说得再漂亮,五十个点的关税,还得一条条地熬过去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