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印度高铁烂尾!千亿项目因拖欠中国盾构机尾款停工
  • 意昂体育
新闻动态
热点资讯
推荐资讯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新闻动态 >

印度高铁烂尾!千亿项目因拖欠中国盾构机尾款停工
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05:04 点击次数:108

2025年7月,印度首条高铁——孟买至艾哈迈达巴德项目传出停工消息。

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,该项目因关键设备盾构机未到位导致工程停滞,而问题根源在于印度国家高铁公司(NHSRCL)未支付中国企业2024年的盾构机采购尾款。

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印度基建的资金困境,更引发国际社会对其商业信誉的质疑。

孟买-艾哈迈达巴德高铁全长508公里,设计时速320公里,总投资约129亿美元,是印度“现代化标杆”工程。项目由日本提供80%低息贷款(年利率0.1%),原计划2023年通车,后因土地征收、技术标准争议等问题多次延期,最新预计2030年完工。 根据公开合同条款,印度于2023年向德国海瑞克公司订购三台盾构机,用于21公里海底隧道施工。这些设备由海瑞克在广州工厂制造,核心部件采用中国稀土永磁电机技术,总价值超过1.2亿欧元。合同明确约定:印度需在2024年10月前支付全部尾款,设备方可从中国启运。 然而,截至2025年7月,印度仍拖欠约8000万欧元尾款。海瑞克公司坚持“款到发货”原则,导致设备滞留广州港长达10个月。印度铁道部曾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施压,要求德国政府介入协调,但德方明确表示“商业纠纷应遵循合同约定”。 盾构机是海底隧道施工的核心装备,其缺失直接导致项目关键节点停滞。据印度国家高铁公司披露,仅2025年上半年,因工程延误产生的额外成本已超过2.3亿美元,包括工人工资、设备租赁和利息支出。隧道无法贯通将影响后续轨道铺设、车站建设等配套工程,形成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恶性循环。 国际供应链也因此受到冲击。中国盾构机配套企业(如电机供应商、液压系统厂商)面临订单违约风险,部分企业已启动法律程序追讨欠款。德国海瑞克公司则因仓储成本激增,计划对印度提起仲裁,索赔合同金额30%的违约金。

印度的资金困境源于多重矛盾。

首先,项目成本从最初147亿美元膨胀至160亿美元,而印度政府仅承担20%费用,其余依赖日本贷款。土地征收纠纷(如孟买段居民补偿争议)耗费超9年时间,吞噬了大量预算。

其次,印度试图通过“技术转让”降低对外依赖,但日方拒绝共享核心专利,导致设备调试、人员培训等环节滞后。 过去十年,印度在国际合作中多次出现拖欠尾款、强行压价等行为:美国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为印度培训F-16工程师后未获预付款,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合资工厂被印度强行收购资产,中国上海电气曾因印度拖欠13亿美元电站工程款诉诸国际仲裁。此类事件导致跨国企业对印投资谨慎,此次盾构机纠纷进一步加剧信任裂痕。 中国在事件中展现“规则主导权”。2024年11月,中国更新《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》,将含稀土永磁电机的盾构机纳入监管范围。根据规定,印度需提交“最终用户证明”和“技术用途说明”,证明设备用于民用工程,方可通过审批。 尽管印度多次宣称“设备纯民用”,却始终未提交完整文件。业内人士分析,印度可能担忧文件披露后,其边境地区军事隧道建设(如藏南色拉山口项目)被曝光。

此外,印度曾将中国盾构机拆解后冒充“国产”,导致设备报废,最终被迫支付1.2亿元技术服务费求中方修复,此类前科加剧了中方审查谨慎性。

事件结局仍存变数。若印度短期内支付尾款并通过审查,设备最快2025年底交付,但工程进度已落后原计划40%,2030年通车目标恐难实现。若僵局持续,日本可能要求调整贷款条款,甚至终止项目,印度将面临“烂尾”风险。 对中国而言,事件凸显稀土技术话语权。全球90%盾构机依赖中国稀土永磁电机,中国通过出口管制和合规审查,既维护产业链安全,又为“技术换市场”创造空间。例如,中国企业可要求印度开放高铁零部件市场,作为设备放行条件。 这场博弈揭示了基建全球化的深层逻辑:技术标准、资金实力和规则制定权缺一不可。当印度在“现代化野心”与“执行能力”间挣扎时,中国正通过“稀土+装备”组合拳,重塑国际产业链格局。而印度能否打破“拖延-违约-再谈判”的恶性循环,将决定其“高铁梦”是泡影还是起点。

------

QQ咨询

QQ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