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台海两岸的气氛因一批无人机的到来而变得异常诡异。一方面,岛内某些势力为美国首次部署的阿特斯-600M巡飞弹而欢呼,庆贺这笔仅用14个月就完成交付的“神速”军售。 另一方面,送来“保护伞”的特朗普政府,几乎同时递上了一份毫不掩饰的经济“账单”,目标直指台湾的核心产业。这让人不得不问,这到底是安全保障,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收割? 先进武器还是昂贵鸡肋 这批被火速送达的阿特斯-600M巡飞弹,在数据上看起来确实不错。它是一种自杀式无人机,航程远达440公里,能在空中盘旋4个小时,理论上能够覆盖福建乃至珠三角地区。 台当局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对此大加赞赏,甚至公开宣称要再增购1000套,将其吹捧为能对抗登陆舰艇的“反登陆利器”。然而,纸面数据和实战是两回事。 这款巡飞弹携带的3.2千克弹头,威力仅相当于一发RPG火箭筒,用来对付轻型装甲目标尚可,但想对解放军的主战坦克造成致命威胁,基本是天方夜谭。 更致命的是它的生存能力。在俄乌战场上,同类武器因极易受到电子干扰而频繁失灵坠毁的案例比比皆是。它本身不具备隐身能力,飞行速度又慢,在解放军早已构建的多层次防空网和世界顶尖的电子战能力面前,无异于一个缓慢移动的“活靶子”。 就在岛内一些人沉浸在获得“先进武器”的喜悦中时,特朗普政府的另一只手已经伸向了台湾的经济命脉。几乎在军售交付的同时,华盛顿放出风声,计划对台湾商品征收高达20%的“对等关税”。 这还只是前菜。一项更具杀伤力的政策紧随其后,明确要求台湾半导体企业,除非到美国投资建厂,否则将面临100%的惩罚性关税。这一招,几乎是为台积电量身定做,直指台湾的“护岛神山”。 面对这种军事甜头与经济重拳并施的组合拳,赖清德当局表现得进退失据,只能选择沉默。外界普遍认为,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认,试图用经济上的“保护费”,换取安全上的虚幻承诺。 这清晰地揭示了美国对台军售的本质:并非真心为了“保台”,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可以随时提款的机器,榨取其经济和战略价值。 特朗普政府加速武装台湾,背后是一套环环相扣的战略布局。这不仅仅是一笔军火交易,更是其亚太战略的重要一环。 首先,这是在推行所谓的“地狱景象”计划。通过部署大量低成本的无人机、无人艇,试图将台湾打造成一个军事泥潭,用“蜂群战术”来消耗解放军的实力,为外部势力可能的干预争取时间。 其次,是毫不掩饰的经济掠夺。台湾为购买F-16V战机、M1A2坦克等装备支付了巨额款项,但其中许多武器至今仍未到货。美国正利用台湾当局“以武拒统”的幻想,将其当成予取予求的提款机。 最后,这也是一种战略试探。通过不断武装台湾,美国在持续测试中国大陆的底线,观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台湾问题来牵制和干扰中国的发展进程。这种做法,无疑是把台湾往火坑里推。 对于美台之间的这些小动作,海峡对岸的回应迅速而有力。在巡飞弹抵达后不到48小时,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就明确表态,用三句话点明了结局。 她指出:“倚仗外力换不来和平,摇尾乞怜得不到安全保障,任何勾连外部势力的谋‘独’之举都注定失败。”这番斩钉截铁的表态,彻底否定了这笔交易的价值。 外交表态背后,是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支撑。解放军早已针对此类“不对称”武器做好了准备。从红旗-9B、S-400等远程防空系统,到陆盾2000这类近防系统,构成了严密的防空火力网。 同时,解放军的电子战部队能轻易瘫痪巡飞弹的控制和导航系统,使其变成“无头苍蝇”。更不用说,火箭军的东风系列导弹和空军的精确制导武器,完全有能力在冲突之初就摧毁其发射阵地和指挥中心,让这些无人机根本没有起飞的机会。 特朗普政府的这笔交易,表面上是给了台当局一颗“定心丸”,实际上却是一剂加速其走向深渊的毒药。对台湾而言,这批巡飞弹换不来真正的安全,反而让自己更深地被捆绑在美国的战车上,沦为大国博弈的消耗品。 所谓的“美台友谊坚若磐石”,在这份夹杂着军火与关税威胁的“大礼包”面前,显得无比讽刺。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,将自身的命运寄托于外部势力,终将是一场空。任何分裂国家的图谋,最终都将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