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底,蒋介石撤退到西南地区,打算在四川建立最后的基地。这时,范绍增在四川达州带领两万人起义,给了蒋介石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。 那时的老蒋彻底愣住了,据说他听到消息后,生气地在地图上指指点点,大声质问:“范绍增哪来这么多兵力?” 嗯,这个问题确实说到要害了。1949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,各路军阀的部队要么被削弱,要么被改编,范绍增早就失去了兵权,只是挂着一个空头衔,他怎么可能在一夜之间像变魔术一样拉起两万人的队伍呢?要解开这个谜团,我们得先了解范绍增这个人和他的发迹之地——四川。 范绍增的家底,要从他的一个重要身份——袍哥说起。 袍哥是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四川的一个强大民间团体,有点像一个大型的互助组织,也有人把它看作是江湖上的帮会。这个团体深入到四川社会的每一个角落,从军阀政客到普通百姓,很多人都有袍哥的背景。袍哥特别重视“义气”,有自己的规矩和特殊的语言。有时候,地方上的县长说的话还不如袍哥的“大爷”有分量。 范绍增在袍哥组织里很有名气,地位很高,属于“大爷”级别的。他在大竹、渠县一带,袍哥兄弟们对他言听计从。他的起义队伍最初的力量,就来源于这些遍布川东地区的袍哥兄弟。 这些人平日里种地、摆摊或是做些手工活,看上去和军队八竿子打不着。但袍哥组织本身就带有军事色彩,内部结构清晰,组织能力强。范绍增一声招呼,袍哥兄弟们拿起家中的土枪、大刀,甚至一根扁担,就能迅速集合,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。他们或许打不了正规战,但在守地盘、打游击、破坏交通线方面,绝对是一把好手。这是扎根于民间的武装力量,老蒋的中央军系统根本看不透,也摸不着。 要组建一支强大的队伍,单靠袍哥兄弟是不够的。范绍增的队伍还有第二个重要的来源,那就是那些被打散的国民党旧部和地方上的游杂武装。 1949年底,四川的景象真是乱得一塌糊涂。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被解放军打得溃不成军,一路狼狈地从西北退到了四川。整个国统区的人都慌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军队也失去了指挥。很多士兵和下级军官要么和主力部队失散,要么干脆被上级抛弃,成了四处乱窜的“无头苍蝇”。 这些人有枪,有战斗经验,但没饭吃,前途渺茫。这时候,范绍增站了出来。 范绍增本身就是四川军阀的一员,在军队里混了几十年,关系网遍布川军各处。他一号召,打着“保护家乡、安定百姓”的旗号,对于那些无处可去的散兵游勇来说,仿佛找到了新的避风港。跟蒋介石去台湾?未来难以预料。跟着范绍增,至少能有口饭吃,还能在自己的地盘上安身立命。 因此,范绍增派人到处联络,吸收了大量的散兵和地方上的自卫队、保安队。这些人并非杂乱无章,而是现成的战斗力量。对他们而言,领导是谁并不重要,关键是谁能给他们一条活路。范绍增不仅提供了这条路,还给了他们一个“起义”的正当理由,这比做土匪或逃兵听起来要体面得多。 如果说,袍哥兄弟和旧部散兵是范绍增起义的“硬件”,那中国共产党的“统一战线”工作,就是“软件”。 范绍增以前跟红军对抗过,手上也不干净。按说,他该接受处理。但共产党考虑问题眼光独到。他们明白,要想和平解放人口众多、地形复杂的四川,减少战争带来的破坏,争取这些有实权的地方头面人物是关键。 范绍增是我们要争取的重点对象。 起初,范绍增心里很没底,顾虑很多。毕竟,在国民党那里,他算是个“功臣”,虽说现在被晾在了一边,但荣华富贵的日子还是有的。如果投奔共产党,未来会怎样?会不会被清算旧账? 王维纲他们没有强迫他,而是耐心地给他解释了当前的形势。他们告诉他,解放军要解放全中国是大势所趋,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已经快要结束了,逃到台湾也只是苟延残喘。你范绍增是四川人,与其跟着蒋介石去那个孤岛,不如顺应历史潮流,为家乡的和平解放做点贡献。共产党既往不咎,还会记你一功。 这次诚恳的谈话让范绍增感触颇深。他是个明白人,能看清局势。他知道,“哈儿”这个外号,一半是装出来的,一半也是真实的个性。他本质上是个重情重义的江湖人,重视感情和家乡的情谊。 因此,共产党的影响是促使范绍增起义的关键因素。如果没有共产党的引导,范绍增即便拥有再多的兵力,也可能只是选择固守自己的地盘,或者被蒋介石用官职和财富拉拢回去。正是由于共产党的承诺和指导,范绍增的行为才从单纯的地方势力自保,转变为支持解放大军的“起义”。 1949年12月,范绍增联合川东几个县的武装力量,宣布起义。这一举动狠狠打击了国民党的西南防线。 那时,蒋介石在重庆指挥,让胡宗南的大军在川北设防,想阻止解放军南下。他全靠正规军的防线来守住局面。但令他没想到的是,川东这个他的大后方,突然出现了几万人的队伍,他们到处破坏铁路和公路,切断补给线,让他忙得不可开交。 范绍增的起义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。很快,四川各地的国民党将领,比如邓锡侯、刘文辉、潘文华等人,见风向变了,也纷纷宣布起义。不到十天,整个四川的局势就发生了巨大变化。蒋介石原本想在西南建立反共基地的梦想彻底破灭了。12月10日,他慌忙从成都飞到台湾,再也没能回到大陆。 当我们回顾历史,范绍增的两万部队可能在战斗力上不如胡宗南的核心部队。但是,它真正的厉害在于,它在最关键的时候,出现在了最关键的地方。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,更像是一种政治声明。它向整个四川乃至全中国表明:民心已经不再倾向国民党,就连范绍增这样的地方军阀,过去被认为是忠于国民党的,现在都反了,这说明国民党的败局已经无法逆转。 说到底,蒋介石的失败,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,更在于他未能有效治理社会。特别是在四川这样的地方,地方势力错综复杂,他始终未能真正地将其整合起来。他依赖的是现代化的军队、特务和官僚系统,但对于那些扎根于民间的古老力量,如“袍哥”,他既不理解也不尊重。 范绍增用实际行动表明:官职是你手中的权力,但真正属于我的是人民的心。在这片土地上,有时江湖的规矩比政府的规定更有用。 范绍增起义后,被任命为解放军宜宾分区的副司令员。建国后,他先后担任过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等职位,也算是功成身退。这位曾经的“哈儿师长”,在历史的重要时刻,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。 参考书目: 王维纲。《回忆策反范绍增、郭汝瑰、裴昌会起义的经历》。《重庆文史资料选辑》,1982年。 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的《四川近现代人物传》,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。 达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《达州市志》一书,由方志出版社在2001年出版。 |